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智能决策是如何实现的?
返回上层自动化立体仓库的智能决策,核心是通过系统大脑”(WMS+WCS)协同数据与算法,替代人工完成储位分配、路径规划、库存调度等关键决策,具体实现逻辑分为 3 步:
1. 核心 “大脑”:双系统协同主导决策
智能决策的核心载体是仓储管理系统(WMS) 和仓储控制系统(WCS) ,二者分工明确又深度协同:
WMS(仓储管理系统) :负责 “战略层” 决策,聚焦 “为什么做、做什么”。比如基于订单需求、货物属性(重量、周转率)、库存规则(安全库存、先进先出),确定需要入库 / 出库的货物、储位等宏观指令。
WCS(仓储控制系统) :负责 “战术层” 决策,聚焦 “怎么做、用什么做”。将 WMS 的宏观指令拆解为设备可执行的具体任务,比如调度哪台 AGV 搬运、哪台堆垛机存取,并规划设备的实时运行路径。
2. 数据支撑:实时采集全场景信息
决策的精准性依赖于实时、全面的数据输入,系统通过多渠道采集关键信息:
货物数据:通过条码、RFID、视觉识别,自动获取货物的名称、规格、重量、批次、目的地等信息,作为储位分配的依据(如重货放低层、快周转货放近出入口)。
库位数据:实时同步每个货架的空闲状态、承重上限、已存放货物信息,确保储位分配不冲突(如避免超重、预留补货空间)。
设备数据:实时监控 AGV、堆垛机、分拣机的位置、运行状态(空闲 / 忙碌 / 故障)、负载情况,确保任务分配时 “调用合适的设备”(如优先调度距离近的空闲 AGV)。
订单与需求数据:对接上游订单系统,获取实时出库需求;结合历史数据预测未来需求(如电商大促),提前调整库存布局。
3. 算法驱动:动态计算优质方案
系统通过内置的智能算法,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,输出决策结果:
储位分配算法:综合货物周转率(ABC 分类法)、库位利用率、存取效率等因素,自动计算 “货物 - 库位” 的匹配(如 A 类高周转货物分配到离出入口近的库位)。
路径规划算法:任务触发时(如 AGV 搬运、堆垛机存取),算法实时计算设备的短路径,并避开拥堵区域(如多台 AGV 同时作业时,自动调整路线避免碰撞)。
库存调度算法:实时监控库存水平,当货物低于安全库存时,自动触发补货指令;当库位紧张时,自动识别 “呆滞货物” 并调度下架,优化库存结构。
- ← 上一条: 无
- 下一条 →: 冷链自动化立体仓库:破解传统冷链难题,引领行业智能升级